充填泵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充填泵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机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于整合资源科技文化

发布时间:2021-10-25 23:27:06 阅读: 来源:充填泵厂家

中国有将近1半的制造业从范围上来说已经是世界第1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在各个产业中间占据了大量的平推式发展的空间,但战略制高点其实不掌握。我们必须深入到产业层面、产品层面来具体调研中国的产业和国际上最早进的产业,特别是1些代表性产品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研究发现我国各个产业都有升级的空间,有技术可以突破的方向。我们不要把转型升级简单地看作1些统计上的、数据上的、比例结构上的变化,应当将高技术注入到传统产业中去。金模网CEO罗百辉认为,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其实不是单靠计划、靠政府的选择就能够够成功的,必须要通过各个企业努力提高自己的产品竞争力,选择新的竞争路径,让企业来找到转型升级的技术线路。比如美国本身有调解战略,但终究结构的调解升级不是政府说了算的,政府对新能源的补贴,比如补贴光伏、补贴风能的作用很小。现在看来,真正目前成为其战略优势的是页岩气和页岩油,这在过去政府是不会想到的。这是中小企业靠着1个个产品和技术环节的突破和升级,通过不断提高每一个产品、直至延伸到每一个产业链中间的各个技术上的突破进行的,终究找到了技术的制高点才导致的产业升级。中国有很多问题,政府和学者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事情,真实的路径是企业自己摸索出来的。

在西方有好的风险投资机制,这样很多资本会协助企业去做产业升级的事,中国在这方面的金融支持比较缺少,政府的扶持有两种,1种是选择性扶持,比如从10个方案当选择1个进行扶持,但是选择准确度不能保障,企业终究的发展方向也不能保障。这就需要政府有1种普惠型的支持政策,10个方案都可以干,最后再决定这10个当中谁能脱颖而出。而不是事前政府选定的10个当中的1个。比如最近比较热的3D打印,它不可能通过政府的1个项目或支持就能够发展起来,这个产业今后往哪里走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只能通过企业来进行1个个产品和1条条产业链的突破,进而实现全产业的产业升级农村拆迁签了合同可以反悔吗。这是下1阶段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1个重要机制转换,固然这个转换需要时间,由于现在中国的企业、地方政府及机制适应的还是平推式的增长,但如果研究到了产品层面的话,优势1定是要通过公平竞争才能获得。

我们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能处理的最简单的问题上资源、价格,这些有比较优势。由于竞争的第1个层面是关于资源配置的,是资源本钱、收益的竞争,谁最便宜,谁效率最高谁就占据市场。这类路径在中国走了2310年,但未来会有比我们更便宜的产品出现,这就需要技术,如果有1样的资源,技术上能实现更好的质量,也能够实现效率。中国1般的制造技术已没有问题了,生产能力很强。但是到了创新层面,到了技术的核心层面中国是缺少的。如果再发展1步,实际上是取决于文化和心理的。

比如手表的制造,从资源上来讲瑞士已没有优势了,电子表在性能上远远超过机械表,瑞士先是技术走在其他国家前面,当技术失去优势时,现在则靠其手表制造的文化来引领这个行业,而文化因素则是很难替换的。中国制造如果想继续保持优势的话,其结果1定是:产业能生根。如果产业不能生根就1定会走,如果你拼的是资源,资源1定会到更便宜的地方去。如果产品精致化,每一个产品做到世界第1,则这类技术上和文化上的优势在短时间内是不容易被替换的。总的方法是1样的,但针对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会有1定的适应性调解。由于每个产品不太1样,有的比较单纯,像印刷机、工程机械。我国5吨的装载机在行业当中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但跟国外高端产品比起来还是有差距;25~50吨的汽车起重机我国在整机水平上到达了世界领先,但关键零部件却落后于世界水平。

我国的产品在精致性、差异性和文化含量上如果没有升级肯定会越来越多的回流到西方制造。现在生产技术的移植是很容易的,掌握1般的生产技术是不困难的,但技术的创新,生产产品的精致化这已不单单是技术问题、管理问题,而是1种文化问题,难度非常大。中国现在大部分企业1是不会,2也无意这么做。这是1个文化问题,是最难移植的,也几近是不可移植的政府在拆迁中承担什么责任。生产能力、要素资源的竞争中国肯定是在削弱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还有各种企业策略上的缘由导致了制造业回流西方。

中国过去那种平推式的增长在短时间内能够获益,靠加工组装来赚钱,但大部分加工组装企业也没构成相应的企业文化,赚钱就做,不赚钱就撤。而先进的制造业企业比如富士康则真正构成了1种代工文化,任何1种线路、任何1种产品你只要做到全球最好,就1定能赚钱。这背后的支持不单单是便宜的问题,要构成1种技术优势,从而逐步培养文化的构成。如果中国的企业有心这么做,还是会有相当的竞争力的。

资源、科技、文化,缺1个就构成了短腿,不能到达久长。工业化可以完成,但工业化以后不能成为工业强国。从资源和技术的角度来讲,所有的国家走过工业化是没有问题的,这是1个客观规律。但工业化中期以后,所有的国家都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没有1个国家是1样的,这就是不同的文化酿成的。经济竞争是1元的,文化是多元的,对中国来讲,今后的产业高地会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必须是这3者的结合,且后2者意义更大。最典型的就是义乌,义乌没任何资源优势,但为何能根深蒂固?这就是构成了商业文化的气力,制造业也1样,什么样的产品跟国际上的差距多大、这类差距怎样缩小,什么企业在什么地方能攀上产业的制高点?比如印刷机,如果上海没戏,那其他地方就更没戏了。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工业文化。山西制造业较落后不是由于没有资源、没有技术,而是由于没有相干文化。采掘文明认为挖出来的就是钱,而制造文明认为造好了才是钱,造得精致才能取得更多的钱。这是不同的文化来支持的。

制造业从东部向西部转移,西部我看好成都,成都人干什么都不是太着急,固然节奏太慢也是问题,不适合现在的剧烈竞争,没有强烈的进取心。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健,有自己的文化。每个地方的文化都不太1样,现在看起来制造业最强的肯定是上海,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制造文明是1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上海自己也提出了要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中心,但中国的大环境是强调平推式发展的面对强拆猪场可以防卫吗,求大、求快。所有的东西都是成长起来的,需要有1个成长的经历。成长得太快1定会付出代价。3个月养的鸡跟1年养出来的鸡肯定是不1样的,哪怕你用再先进的技术也不会是1样的东西。过去我们贫困,为了活下来而赚快钱。中国现在有这个能力了,需要在求大求快中沉淀下来,调解心态,扎扎实实地将每一个产业每一个产品做到最好。不但是制造业,服务业也是1样。

中国的政府、企业、公众在现阶段衡量1个企业的好坏,就是看他是否是做大做强做快,这也是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寻求,是1个整体的民族心态。德国和日本的心态都不是这样,只要把产品做到最精致1样可以是百年老店。不是说做大做强做快不好,但这样的心态、机制、路径走到了今天,就得摸索其他占据制高点的办法。德国的制造业为什么这么利害,完全是文化酿成的。比如绝大部分国家工资都是上升的,1出现降落就会有抗议和游行,但只有德国例外。德国的企业机制与美国不同,美国化的企业机制是为出资人谋利益的,是寻求出资人利益最大化的;德国的法律规定,企业的监事会(相当于董事会)是由3部分人组成的,出资人仅占1/3、经理人员1/3、工会1/3。遇到问题后会协商解决,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点,现在德国工人制造业的水平是最高的,工资较稳定也不离谱。这类协商文化帮助德国留住了很多制造业。所以说制造业终究是由这个地方的文化决定的,1个地方的文化决定了你是否是能干好这件事情,而且会久长地干下去。